“低空经济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”的落地需围绕差异化场景设计、基础设施协同、人才培育、技术融合、政策配套等维度推进,结合地方禀赋构建可持续模式。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差异化场景设计 :聚焦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
- 定制特色飞行航线
结合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设计航线,如嵌入古建筑群、特色地貌、非遗文化等元素,形成“一城一航线”的独特体验。例如:洛阳栾川县可开发山水低空游览线路,苏州可打造园林俯瞰航线。 - 丰富低空文旅产品形态
开发空中婚礼、无人机灯光秀、通航主题乐园等新型业态,结合节庆活动提升体验吸引力。
二、基础设施协同:推动共享与跨界联动
- 建设平急两用起降平台
整合文旅观光、应急救援、物流配送等需求,优化基础设施利用率。例如:景区起降点可兼顾旅游观光和应急物资运输。 - 搭建低空经济服务平台
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飞行器租赁、航线预订、产业应用等资源,降低运营成本。
三、专业化人才培育:强化复合型能力
- 建立“航空+文旅”跨学科培训体系
联合航空院校、文旅机构开设融合性课程,培养既懂飞行技术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。 - 实践与理论结合
通过校企合作项目(如景区飞行服务实训基地)提升人才实操能力。
四、技术融合与创新:提升场景科技含量
- 应用前沿技术赋能体验
利用人工智能、低空遥感等技术优化航线规划、动态监测景区人流,提升管理效率。 - 开发沉浸式低空文旅产品
结合VR/AR技术打造虚拟飞行体验,或通过无人机编队表演增强游客互动感。
五、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:构建发展闭环
- 完善政策配套
参照上海、深圳等地经验,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扶持政策(如研发补贴、应用场景开放试点)。 - 推动政企研协同
政府牵头搭建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行业协会协作平台,加速技术转化与标准统一。
六、试点先行与区域联动
- 优先在开发区/示范区试点
选择文旅资源丰富、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(如海南、河南)先行试验,形成可复制模式。 - 跨区域联动开发
推动相邻地区共建低空文旅走廊(如长三角、珠三角城市群),共享空域资源和市场客群。
关键落地保障:
- 安全监管体系: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与空域管理规范,避免盲目发展导致安全隐患。
- 市场培育策略:通过补贴、联票等方式降低消费门槛,逐步培育常态化低空旅游市场。
通过以上措施,地方可将低空经济深度融入文旅产业,实现“以低空引流、以文化提质、以技术增效”的高质量发展目标。
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「低空界」:https://www.dikongjie.com/64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