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空中出行(UAM)作为新兴的交通模式,正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,有望在未来改变城市的交通格局。报告编制团队采访了 100 多位来自无人机系统(UAS)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、监管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,为研究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。同时,针对每个应用场景模型中的 50 多个变量,如风切变和电池存储效率等,都设定了详细的假设和输入数据,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。此外,通过对 5 个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地区超过 2000 名受访者进行大规模消费者和企业对企业的调查,收集了广泛的意见和需求。
在研究过程中,有五个原则贯穿始终。灵活性原则确保研究模型能随着 UAM 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进化,避免成为过时的静态报告。挑战性原则促使评估聚焦于最具挑战性的应用场景,以此推动技术和监管的突破。公正性原则要求研究广泛吸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,包括原始设备制造商、零部件制造商、基础设施供应商、运营商、监管机构和特殊利益团体等,从而避免出现片面的结论。全面性原则强调将整个系统的成本,涵盖原始设备制造商、运营商和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各方面的成本,都纳入研究范围,而不仅仅关注车辆和支持设备。以消费者为导向原则注重将消费者和企业的支付意愿融入 UAM 模型,因为价格很可能是 UAM 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。
研究重点分析了三个最具挑战性且各具特色的UAM应用场景。在最后一英里配送场景中,主要是将重量小于5磅的包裹从当地配送中心快速送达专用接收容器,配送根据在线订单实时安排路线。空中地铁场景类似于现有的地铁和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,有预定路线、固定时间表,并在城市交通繁忙区域设置站点,飞行器可自主运行,每次可搭载2-5名乘客,平均每趟搭载3人。空中出租车场景则类似当下的拼车服务,消费者可呼叫垂直起降飞机(VTOL)到指定地点接载,并前往城市内屋顶上的目的地,行程无预定安排,按需出行,车辆同样自主运行,每次可搭载2-5名乘客,但平均每趟仅搭载1人。
研究结果显示,到2030年,最后一英里包裹配送和空中地铁有望形成商业可行的市场。然而,空中出租车在2030年可能仅在高净值个人和企业集中的区域有有限的潜在市场。要使UAM成为现实,必须应对技术、物理、运营以及系统整合等多方面相互依存的挑战,同时还需解决安全保障、经济可行性、运输需求、监管政策、市场替代品竞争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关键问题。
↓↓↓↓ 点此免费下载
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